1. 關節關節 可有「過節」
2. 五十肩(爵士鼓)
3. 脊椎盤突出(蛇板)
4. 板機指(卡關雞尾酒)
5. 網球肘(馬蓮三扭)
6. 下肢各關節(起床操)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博思(Steve Jobs)曾說過:「你無法把現在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只有在將來的某一天,你才會明白這些點點滴滴是如何被連起來而創造結果的」。他?是在臨去前,預言人們的關節終將卡卡的肇因嗎?或者,他是在建議我們這些即將面對關節卡卡的初老們如何自處之道?
你我今天如果真的面臨關節的麻煩,這些都是「結果」。根本「原因」在哪里呢?我們是何時開始疏懶於趨吉避凶?何時開始忘記言行舉止要閃開會造成折磨的源頭?這些凸槌是由哪些點點滴滴串聯而成?這些卡卡真的會一輩子如影隨形了嗎?用規律運動來鍛煉核心肌群有助於突圍嗎?有成功的故事可供參考嗎?養生食療呢?找誰咨詢?還有其它現現就要面臨的麻煩,像是:平均壽命81,健康餘命72!意思就是,幾乎有9年是咬牙切齒地熬著過嘞,@#$%^&*……都有解嗎?
當然有!
靠自己啊、靠專業醫護人員啊、靠賈博思也行!
1. 靠自己能做些什麼?眼下的可行之計歸納為:知己(因果分析)知彼(常識嘗試),知所進(見好續攤)退(見壞換招),如是而已!
2. 實在不行,無路可試、無招可換了,只好交給專業醫護人員啦!
3. 最後,如果還是不行的話,再就教於遠在天邊的賈博思囉……
這篇文章,是自己在有點年紀,開始嚴肅面對關節卡卡的各種麻煩時,所作所為的全紀錄。絕大部分「都是」晝思夜想、千呼萬喚、皇天不負苦心人的喜劇故事。但是,也絕大部分「都不是」唾手可得、蜻蜓點水式的玩票實驗。在此夸夸鼓勵大家「有為者亦若是」聽起來有些托大,但是「持之以恆終將有成」則是千古道理!
1.
關節關節
可有「過節」
- 11. 骨頭
- 12. 關節
- 13. 關節炎懶人包
- 14. 類風濕性關節炎
- 15. 退化性關節炎
- 16. 僵直性關節炎
- 17. 痛風性關節炎

11. 骨頭
每個人都有一堆很不好看的骨頭(有點恐怖),每個人的骨頭看起來也好像都一個樣(坑坑疤疤)。但是,想想101大樓的雄偉亮麗,支撐她的也只是一堆其貌不揚的鋼骨(382隻鋼筋混凝土樁、8隻巨型大廈支柱樑)。這樣一比,總覺得「人骨」還是比「鋼骨」優雅而且實用多了?
標準成年人的骨骼有206塊!

12. 關節
標準成年人則有146個關節。它們分成 「不動關節」 與 「活動關節」 兩類。

關節的結構大致是:「關節囊」直接環抱著它要銜接的關節骨頭,「韌帶」隨後貼在它的外側並且連結關節兩端的骨頭,緊接著是「肌腱/筋」(30%水份,60%膠原蛋白)全覆蓋地大包圍在韌帶外層,緊緊拉住肌肉與骨頭。關節兩端骨頭用「軟骨」互相隔離,其間則充滿「潤滑液」避免軟骨撞擊磨損。相對位置如插圖所示。
從軟骨結構看來,葡萄糖胺是結構單元;但從軟骨的合成製造反應來看,葡萄糖胺並不是軟骨的原料,葡萄糖(緣自血糖)才是。所以,口服葡萄糖胺的利用效率其實是很低的。
再從關節的結構來看,關節兩頭的硬骨彼此鄰近但沒有完全接觸(除非有病)。硬骨表面覆蓋有一層關節軟骨,這才是真正接觸的重點。軟骨厚度不到1公分。軟骨與軟骨之間的空隙中填充的是潤滑液。軟骨組織只有少量的「軟骨細胞」和大量的「細胞外基質(=膠原蛋白+蛋白聚醣)」。由此可見,補充傳統的膠原蛋白時,多多少少是有強化軟骨組織功效的。
(可參考本文章節 “44. 我怎麼做才擺脫板機指”,有對膠原蛋白更完整的介紹)
13. 關節炎懶人包
會讓活動關節卡卡的病變有四種:類風濕性關節炎(免疫問題使得關節發炎)、退化性關節炎(軟骨退化、生成骨刺)、僵直性關節炎(免疫問題使得椎間盤關節骨化)、痛風性關節炎(嘌呤/普林結晶堆積)四種。他們症狀出現的時間點也略有不同。



14. 類風濕性關節炎: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免疫細胞與抗體攻擊「關節」而產生發炎反應(紅腫熱痛)。關節滑囊發炎時,所分泌的促炎性細胞激素就會誘發「破骨細胞」活性,進而破壞關節的骨頭和軟骨結構。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時多半是全身對稱性(逐漸形成的)關節劇痛、變形。異常的免疫細胞也有可能入侵到肌肉 、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部位,可算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註記:風濕性關節炎則是免疫細胞攻擊「beta溶血性A群鏈球菌」,因而造成單邊大關節的發炎反應,多發於15歲以下小孩,三週後可不藥而癒)。類風濕性關節炎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4。
醫護可能採行的處置方向有:
一是,改善持續的疼痛(止痛劑);
二是,減少破壞性發炎(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等);
三是,保持正常的關節機能(適當休息、適度運動、使用夾板及背帶或輔具、每日俯臥三次各30分鐘等);
四是,多攝食含鐵、含鈣食物、採用地中海型飲食(高脂肪魚類、柑橘類蔬果、木瓜、核果等)可抑制發炎與增加活力。避免冬令進補、蜂膠大補,終將搞亂免疫系統、得不償失。

15. 退化性關節炎:又叫骨關節炎,主要是軟骨組織受損的病變。隨著年齡漸增,關節囊內的滑液會「逐漸」減少,此時軟骨在缺乏潤滑及緩衝的情況下便會「逐漸」磨損,造成關節囊「逐漸」萎縮或骨刺「逐漸」生成等問題。

醫護可能採行的處置方向有:
一是,減重(降低關節負擔、減緩軟骨磨損);
二是,適度運動(增加潤滑液進入關節囊,強化患部周圍的韌帶、肌腱/筋、肌肉,改善關節活動範圍);
三是,適度補充關節保健營養品(註記:葡萄糖胺、玻尿酸鈉、血小板生長因子等,都具有保健軟骨的功用);
四是,局部類固醇注射及使用止痛藥來減輕疼痛和僵硬。

16. 僵直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這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紊亂,造成關節與結締組織被破壞的疾病。新生的關節骨質會形成關節骨化,使得椎間盤空間「逐漸」變窄小,甚至於使得相鄰的脊椎骨「逐漸」黏合,終至關節無法屈曲活動。僵直性關節炎男女發病比例約為10:1(周杰倫)。


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為慢性下背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胸骨與肋骨交接處、髖關節、膝關節、肩關節會有壓痛(不會侵犯小關節)。
醫護可能採行的處置方向有:
一是,減輕疼痛(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二是,減少僵硬(風濕藥DMARDs、免疫調節控制關節發炎、生物製劑改善病情、類固醇);
三是,預防脊柱變形以維持日常活動(每日適度運動、良好坐姿與站姿、減重、戒煙、深呼吸)。



17. 痛風性(代謝性)關節炎:關節囊內因為充斥嘌呤/普林堆積物而卡住關節造成發炎(若為血液中尿酸的結晶叫痛風。若為焦磷酸鈣的結晶CPPD則叫假性痛風,目前無藥可治),嚴重時甚至侵蝕破壞關節的骨頭和軟骨。痛風性關節炎男女發病比例約為9:1。
近年有研究發現,過量攝食下列食物均會導致痛風:
171. 大量飲酒(特別是啤酒);
172. 過量攝食肉類、海產等高嘌呤/普林食物:
——「動物性」高嘌呤食物如肉汁/雞湯/雞精500、內臟301、帶殼海鮮426等,宜慎之;
——「植物性」高嘌呤食物如酵母550,黃豆芽/豆苗/蘆筍500、紫菜274、香菇214等,則無大礙。
蛋白質食物(葷素皆然)進入人體的代謝過程後,或多或少都會留下普林和尿酸物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分析美國國民營養調查的數據後發現,吃較多肉類、海鮮與喝太多酒的人,血液中的尿酸顯著高於其他族群,比起吃高植物普林(黃豆與香菇)的人更會增加高尿酸的風險。另外,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也指出攝取較多海鮮的人有較高的痛風罹患風險。但是,吃富含植物性普林食物(黃豆、蕈菇類)者則不會。總而言之,結論就是動物蛋白質才是高尿酸、高普林麻煩的禍首。植物蛋白質只是「躺著中槍」而已!
173. 過多的高糖飲料(碳酸飲料及果糖飲品)。
174. 研究發現,維生素C、咖啡、奶製品、肉桂等食物,都會有阻止痛風發生的功效。
醫護可能採行的處置方向有:
一是,降低尿酸產生;
二是,增進腎臟排出尿酸。
三是,類似「退化性關節炎」的醫護方向……
- 1. 關節關節 可有「過節」
- 2. 五十肩(爵士鼓)
- 3. 脊椎盤突出(蛇板)
- 4. 板機指(卡關雞尾酒)
- 5. 網球肘(馬蓮三扭)
- 6. 下肢各關節(起床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