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40 艾耆耋耄養生村 4001 養生的學與養

4001002 這個朋友- 關節卡卡!

2.
五十肩

  • 21. 五十肩上身
  • 22. 認識五十肩
  • 23. 醫護會怎麼做
  • 24. 我怎麼做才擺脫五十肩


21. 五十肩上身
孩子們陸續上了初中。退休後的生活步調開始放緩,身體狀況則開始走下坡。可是各種健身運動都沒有間斷的自己,自我感覺身體狀況很正常。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編目資料 ISBN 986-421-677-5

為了寫第一本書,花了很大的關注力。日常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而且寫作的力度也很強。每天早、中、晚三階段的工時加起來,九小時是起跳。

一口氣花了將近一整年時間,親力親為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包含閱讀、翻譯、校勘、編寫、校對、排版等),說不累是「自欺欺老婆」的大話。書商簽約、印刷出版等後續故事,雖然有一波三折(中國工業出版社、台灣交大出版社、 台灣GOTOP),倒也還算順風順水。等收到碁峰出版社寄來的數十本熱騰騰的作者存書之後,吁了一大口氣,蒙頭睡了好幾天好。然後,輕輕放下這個扛著好久的甜蜜擔子。

有一天突然注意到,怎麼肩膀沉沉的,舉臂卡卡的?趁著回台灣探親的時候,到醫院走了一趟。醫生輕描淡寫地說:初期的五十肩吧!要多運動喔!……要動哪裡?要怎麼運動?要動多久?要治療多久?……只見醫生頭也不抬,更輕描淡寫地回說:掛號復健科問問吧!Opps……

離開醫院後我的認定是:必定是一年來專注在寫書而疏於常規運動的因所造成的果,沉寂隱忍多時的筋骨發出的不平嗚咽吧!回到常態的退休生活個把月之後,越來越難堪的舉止不便讓自己大驚失色。才五十五欸,難道五十肩這個妖魔鬼怪就這麼猴急,隨便拉個墊背的人就要換替身啦?我還有很多事要做嘞,why me?

Courtesy of ihealth.com.tw

22. 認識五十肩
五十肩就是冰凍肩、就是肩關節攣縮、就是學名叫做粘(音沾)連性肩關節囊炎的病。理論上是「肩關節囊」因為發炎而導致粘連,造成關節攣縮,使得關節活動受限,肩膀上抬時肩胛骨黏著移動,拉扯神經導致疼痛。人類怕痛的本性,會讓自己避免去觸碰患處。然而,越減少活動就越會造成嚴重粘連。直到最後肩部稍微出力或受力就痛如刀割。靜止不如活動,睡覺比白天還苦!

23. 醫護會怎麼做?
——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口服或是注射。最快的是類固醇止痛藥(號稱美國仙丹),一針打下去後,離開醫院大門時就一切OK(藥效約可維持三個月)。長期使用,恐會有月亮臉、高血糖、肌腱易斷裂等的副作用。
——深部肌肉肌腱的熱療、電療,促進深部組織循環與復原。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示,這些都只是噱頭而已,療效乏善可陳。
——運動治療。針藥、復健都只是治標,治本之道在於運動。五十肩的治愈率是99%,所有成功者所依賴特效藥都是「運動」。失敗的1%病患,則是那些繼續疏於運動的粗心鬼、懶惰鬼、死鬼。

24. 我怎麼做才擺脫五十肩?
運動、運動、還是運動。這是我的經驗!

常識告訴我,痛就是不通。痛的形成是因為神經遞質在神經通路上傳遞某些信號的時候,如果在某個結節被卡住了,信號無法繼續前進。這時只好把原信號退回發出信號的大腦,並且告知異常狀況地點。大腦就把卡住的地方定義成為 「痛點」。於是大腦下令讓嘴巴喊出 「痛呀」,讓交感神經緊急送出運動信息,命令肌肉、脊椎骨頭一起做出「緊急退縮動作」,避免痛點受到進一步的刺激。


我曾經想過,避痛既然是潛意識的動作,那麼,刻意反潛意識的刺激痛點行為,是不是可以降低大腦對疼痛的認定度(相對而言嘛)?這個概念曾經被我切身的故事驗證過「的確是對的」。故事是這樣發生……

有一次遭遇尿路結石打擊,疼痛到滿地打滾之後,忍痛爬到廚房找了一支胖胖的湯匙,用湯匙的把手戳在肚皮上「劇痛點的旁邊」,心想刻意製造一個疼痛參考點,然後「苦中作笑」地問自己,誰比較痛?調羹還是結石?當然是結石囉,肖誒!

隨後,咬著牙根,自己開車直奔醫院急診處、掛號、就醫、上碎石震波手術台。醫護沒人相信我可以自己處理完這些事情。媽媽接到醫院電話通知慌忙來到醫院的時候,我已經做完碎石震波手術,躺在復原病床上休息。我不是要強調自己「獨立面對困難而且不想麻煩別人」的德行,而是我完全相信 「相對論」以及「轉移注意力」的神奇效果,這些絕對不是空洞的理論。

對於五十肩這個麻煩,我用同樣的態度不斷挑戰自己,我該怎樣做?既然痛就是卡住不通,我是不是應該認真去打通結節點。那麼,我要如何做才可以重複地(頻率)、不間斷地(每天)、全方位地(周圍所有關聯點一起被刺激、被活化)、強度變化地(微弱、中度、強度),輪番來衝擊這個結節?

我用爵士鼓的熱情,迎接五十肩這個朋友!

有一天在接送小孩們去音樂教室學習爵士鼓的時候,突然靈光一現,「爵士鼓」不就剛好可以回答我曾經質疑過的所有問題嗎?
——重複的(節奏重於旋律)
——連貫的(每天反復練習,正確串連才會得到完美韻律感)
——全方位的(雙手雙腳四肢並用、四鼓四鑔頻率節奏、眼睛大腦神經肌肉,真的是全員到齊欸)
——強弱交織的(蠻橫結實的超重低音、輕盈繚繞的鼓皮氣音)


Yeh!Got You!

沒等孩子們完成一學期的爵士鼓課程(三個月),我就相中一套爵士鼓,「立斬不奏」即刻發配到家,架設起來。相關的配件還搭配有:除蟎防潮襯墊、硬底支撐地氈、長毛吸音地毯、牆壁吸音棉、鼓面減震環、鼓面強音貼皮、調鼓板手、調鼓定音笛、回音板、還有爵士鼓專用節拍器APP、爵士鼓譜專輯、鼓譜架、爵士鼓視頻、CD播放機等。總之,可以講究的東西絕不將就。

寫書的熱情贈我以五十肩的薄禮。回報這個恩典,我用爵士鼓的熱情迎接五十肩這個朋友。

——「重複」 的關卡不難克服,熟能生巧是對的,假以時日必有所成。運動關節粘連的打通在這個階段就可以看到具體成果。因為當我全神貫注的是節拍過關而不是刺痛阻攔的時候,「肌腱痛」相對於「自尊痛」,那只是侏儒。轉移注意力的神效再次得到印證。我覺得練鼓50小時就可以驗收這個目標。

鬼太鼓廣告插圖

——「連貫」 的難堪是自己差點放棄爵士鼓的轉淚點。因為不管怎麼練,即便自己覺得已經小有所成,但是孩子們總會在我開練的時候,緊閉他們書房的雙層氣密隔音門,拒鼓於千里之外。無情地逃避這種無奈,或者反過來說也對,無奈地逃避這種無情。三不五時,他們還會故意問媽咪,外面是不是有舞龍舞獅隊進到我們社區來鬧啊?真是的!

別急著替我嘔。當時,連自己都覺得還蠻有站在卡車大鼓前、頭綁紅布、掄著鼓棍的神氣。幾次不小心看到電視上介紹日本鬼太鼓影片的時候,還莫名地感動不已。我的經驗是練鼓再加50小時就可以驗收這個目標。

歌曲「童話」的鼓譜(YAMAHA音樂教室/吳青澤老師指導)

——「全方位」 這個目標,是神氣感的主要來源。「定型節奏」還可以靠日積月累的功夫累積而成。但是,「花式過橋」的學習環節那就是集大成之所在也。視覺系統(五線譜)、大腦系統(眼-腦-四肢間仍有一線之隔)、肌肉系統(輕重緩急)、神經系統(節拍器一旦啟動後,神經就要繃緊,不允許任何一點點誤差)、協調本能(一個爵士鼓手幾乎等於打擊樂團裡的五個團員的合成,難怪老師們都說我們都是「絕世鼓手」),所有這些身心條件都必須完美連線。這個階段能夠把所學技巧投放在較為流行的曲目上的話,就會有相當正面的激勵效果。這階段的關鍵工作在於克服「絲毫不差的完美合拍」難關。練鼓再加100小時才有可能驗收這個目標。


——「強弱交織」 這是目前還在流著口水巴望的重點。氣韻天成這回事,還真是靠天吃飯的東西。老師曾經把我上場伴奏的曲子錄下來要我們自己琢磨。可是,再怎麼自我陶醉其中,都沒有老師示範的味道。更別說,老師不但有舉手投足的優雅,也有氣若游絲的淡定,還有意猶未盡的驟雨,最後更有臨去秋波的飛鑔裊裊……哎,別再說這些打擊自己士氣的東西了啦!年紀之故,我覺得自己再花「∞小時」後,才有可能驗收這個目標。

言歸結論吧!
爵士鼓的效用如何呢?開練爵士鼓之後半年左右吧,我就已經覺得:筋骨通暢、神經滑溜、心到手到、協調一致、四肢發達、五體投地(自戀吧?)。每次練完曲子總會全身大汗如泡三溫暖,充分達到齋戒沐浴的效果。如今鼓齡已有超過十歲,想當然耳現今已沒有當初上手時的來勁兒啦。但是曾經苦練過的數首流行小曲,聊以自娛還是有剩的啦。說到五十肩的這個困惑,早就銷聲匿跡、不復記憶了。
正當我兀自心滿意足于這個小小收穫時,老婆嗆說,花那麼多銀子買爵士鼓幹嘛,只要每天做50個伏地挺身就可以趕走五十肩啦!網路上大家都這麼說的呀⋯⋯

Err……對欸?

  • 1. 關節關節 可有「過節」
  • 2. 五十肩(爵士鼓)
  • 3. 脊椎盤突出(蛇板)
  • 4. 板機指(卡關雞尾酒)
  • 5. 網球肘(馬蓮三)
  • 6. 下肢各關節(起床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