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忘記
2. 我的「防止忘記 4P 策略」
3. 防止忘記檢查表
1. 認識忘記
- 11. 什麼是記憶?
- 12. 忘記?失憶?失智?
- 13. 怎麼辦?這麼辦!

我正驚艷於 Adobe 的 Premier Pro 裡,各種玄妙的視頻特效功能……。
突然瞥見桌上手機裡,亮起兒子呼叫我的通知,我沒有立刻回應。以前上班时候,養成一種效率習慣,會刻意擱置一些被自己定位為不需立即回復的軟性電話,以免干擾到手頭正在全神貫注的工作。等到中場休息活動筋骨時間,我才會用比較輕鬆的心情,逐一回復這些來電。
沒想到,等我撥通兒子手機時,傳過來他緊張的尖叫:
「老爸,你是要燒房子嗎?廚房、客廳滿屋子濃煙,都衝上二樓了啦!」
哦——哦!我真的忘了欸。
廚房瓦斯爐台上還開著小小小火,熱著老婆昨天為我精心準備的清蒸茄子。然而熱菜的事情還沒收尾,人就出門讀書去了,居然還沉浸在 Adobe 的……。看起來,晚餐只能「用力吃」那個被我改刀加工的「煙燻炭燒茄子」了!
腦中突然閃現,專門研究記憶的科學家史奎爾曾說過的「記憶的本質就是遺忘」。哲學家史懷哲說得更好「快樂就是身體健康,記憶力不好」。看起來……這些有心的大師們,很早以前就為普羅大眾們,在面對貼現年齡支票的尷尬時,鋪設好釋懷大道理啦。
沒錯。我就是快樂 !
11. 什麼是記憶?
什麼是記憶?記憶就是神經系統儲存經驗的活動。記憶代表著一個曾經執行過的行為或曾經有過的感受。記憶其實正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譬如,撥打親人的電話,這印象就會在人體內形成一種電波,它沿著神經元突觸網路傳到腦部的「海馬迴(Hippocampus)」這個短期記憶區,做短暫保留(幾秒鐘或幾分鐘)。多次重複這樣的動作之後,海馬迴就會把這些相同的電波,映射到「大腦皮層」當成長期記憶。如果每天都撥打這個號碼,久而久之就會在「皮層深處」形成不可磨滅的固定記憶。到時候,「下意識」脫口而出的,就會是這些深刻不可磨滅的信息。(醫護人員常會利用「下意識信息」來確認病人身份:阿嫲,妳叫什麼名字?生日是那一天?)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人類神經突觸會開始退化與衰弱。科學家已經知道,成人從26歲開始,每十年就會失去5%的海馬迴腦細胞(每年約減少 0.5% )。此外,高齡長者,還會逐漸降低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產量。這種現象也會讓學習變慢與記憶力變差。所以,「海馬迴腦細胞退化」與「神經傳導物質減產」兩個因素合併起來,就會讓我們,在腦海裡尋覓儲存資訊的能力,逐漸消融。
12. 忘記?失憶?失智?
正常的老化是逐步「忘記」,也就是隨著年紀增加,記憶力就越來越差(剛才車站碰到的那個小學同學,好像是叫張……什麼、什麼來著?)。慢慢地,忘記到全無印象的程度就是「失憶」(剛才車站碰到的人好像在哪裡見過?)。但是,失智症卻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突然發生失憶問題。所以真正「失智症」的人,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很健忘,因為他壓根都不知道,自己已經喪失記憶的能力了!(剛才有經過車站嗎?….)。
老化是「自然現象」,無需過度擔憂。就算擔憂也無法阻止它的步伐(頂多用藥物延緩老化)。失智卻是「生病」。渾然不知有病是鄉巴佬,堅持有病不治則是鄉愿。

失智症(Dementia)分為四種類型:
一、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
這是大腦細胞退化,異常的類澱粉蛋白質堆積在皮質部,產生異常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糾結。導致無法記住新事物(時間、地點、人物等的辨認困難)。
二、血管型失智症(Dementia with Stroke)
因為腦中風或腦血管病變,造成腦細胞死亡,所以會有情緒失控、智力減退、認知功能惡化等問題。
三、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這是腦部的突觸核蛋白糾纏,導致視聽幻覺(牛鬼蛇神、敵人、小蟲等現身四周)、夢囈譫妄。身體僵硬(只能碎步行走)、無故跌倒等失調的麻煩(類似帕金森氏病症兆)。難以維持長時間專注,因而失去自我照顧能力。
四、額顳(音ㄋㄧㄝˋ)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大腦額葉、顳葉中心的神經細胞受損退化,因而逐漸喪失邏輯分辨能力(以前能做的事情現在不知道怎麼弄)、產生性格變壞(違反社會善良風俗的舉止)、言語障礙(無法自我表達)等麻煩。
判斷失智症有兩個辦法:
第一種:用經驗法則(美國健保首席醫生約翰‧懷特建議)來檢驗是否失智:
一、跟以前比起來,每天都在忘東忘西……(逐漸失去組織能力?)
二、以前能做的事情,現在不知道怎麼做。例如文件存檔、騎腳踏車、操作手機、開關冷熱混合型單管水龍頭……(逐漸失去邏輯分辨能力?)
三、學習新的事物有困難……(逐漸失去連貫知識能力?)
四、無法有效遵循步驟……(逐漸失去先後順序概念?)
五、處理金錢出現困難……(逐漸失去基本算術能力?)
六、不斷重複同樣的句子或故事……(逐漸失去短期記憶?)
七、儀容改變,蓬頭垢面……(逐漸失去基本社交能力?)

第二種:用自我檢測表(www.dr-brain-aie2.com.tw)來檢驗:
右側就是在坊間撈到的一個自我檢測表。我們可以根據最近半年來,受檢者是否「經常」出現這些狀況,做為是否已經罹患失智症的判斷。
13. 怎麼辦?這麼辦!
年近耋(ㄉㄧㄝˊ ,七旬老者)耄(ㄇㄠˋ,八旬老者),難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僅存的記憶力自然流失,無力回天之餘還不知伊於胡底?
還好,現代科學家(安德斯·韓森,瑞典精神醫學專家)用實驗證明了,運動能夠「逆轉」海馬迴腦細胞的枯萎凋亡現象(從每年 -0.5% 變成每年 +2.0% )。運動也會讓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雙雙獲利。實驗更進一步證實了「一邊運動,一邊學習」還能深刻鞏固當下學習的效果。

也還好,所謂的「運動」,並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貴族式騎馬狩獵高爾夫,或是青壯流行的登山越野馬拉松,僅僅只是你我都唾手可及的「每週三次,每次40分鐘的散步」(精疲力竭的狂暴運動,只會適得其反)。
這就是「無心插柳」啦!
退休多年來,我有一個固定的生活習慣:每天戶外學習結束後,一定是「徒步負重」走路回家(肩背15公斤的中型背包,強化腳踝的阿基裡斯腱和鍛煉上身的肩胛帶肌肉群)。吃完晚飯休息片刻後,再輕裝走路到老婆公司等她下班,接到人後一起回家。藉此,完成自己每日「蹭步數」的目標(行走50分鐘,超过五千步)。沒想到這款代誌,竟然還有恢復記憶力的福報。
嗯,這就難怪我是「越老越……」了,哈哈哈哈!
頁次目錄:
- 1. 認識忘記
- 2. 我的「防止忘記 4P 策略」
- 3. Position策略 (分門別類,各就各位)
- 4. Procedure策略 (順序流程,緊湊連接)
- 5. Prompt策略 (心有靈感,立即行動)
- 6. Password策略 (交叉提醒,通關密碼)
- 7. 防止忘記檢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