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Position 策略
(分門別類,各就各位)
31. 工具箱
32. 烹飪料理架
33. 書架書櫃
34. 褲口袋
35. 隨身小背包
正是習慣使然,任何東西我都會把它們放在固定位置。譬如錢包、鑰匙、手機等,都有固定的「家」。當這些細節講究變成本能反應之後,固定記憶就有辦法阻絕常見「忘記了啦」的麻煩。
年輕時候迷戀「攀登台灣百岳」的時尚挑戰。當時閱讀完一本登山百科,曾經按圖索驥地進行一系列自我訓練(目標是為了要攀登「百岳榜首」的玉山,以便在主峰于佑任銅像下,為好友阿財夫妻證婚)。書中有一個科目叫做「摸黑自救」,模擬情境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黯(音ㄢˋ)黑環境,從登山背包裡面找出登山繩索,切下一段做成止血套結,防止受傷的腳掌繼續出血……。我最後達標的水準是:全程閉眼,憑著腦中的背包地圖,打開身邊打包就緒的登山大背包,摸索找到瑞士萬用軍刀,打開其中的裁切刀片,找到繩索,切下40公分,做成活動套結,綁在膝蓋與小腿之間,權充止血帶。然後,繼續閉著眼睛,再將所有用過的東西物歸原處!這個訓練的精髓就在這個「背包地圖」。大白話就是:登山大背包內,所有器具都必須分門別類、各就各位!
再來看看生活裡的「邏輯定位(Position)」究竟是啥意思?精確地講,同樣也是,各種器具都應該分門別類、各就各位。
「分門別類」,就是要分辨出哪些東西是形象雷同的、或性質接近的、或是用途類似的。
「各就各位」,就是物歸定處。
31. 工具箱
譬如說,我有一些工具箱(各就各位),專門用來收藏家用小五金。我嘗試用最容易理解的簡單邏輯,把一般家用小五金工具分成(分門別類):
⑴ 一支獨秀類
只要是「單一支」的五金工具都屬於這一類。像是螺絲起子(-)、螺絲起子(+)、螺絲起子(*)、銼刀、扳手、美工刀、鋼尺、筆等都是。



一枝獨秀類的工具盒
⑵ 雙人共舞類
凡是要「在兩個施力點加力」才能操作的五金工具都屬於這一類。像鉗子、鑷子、剪刀、電線、電池等都是。

⑶ 阿里布搭類
其它零零星星的小五金料件都屬於這一類。像是平頭螺絲、尖頭螺絲、木螺絲、鐵釘、鋼釘、木釘、墊片、鑽孔填充料件/塑膠壁虎、轉接料件等都是。


⑷ 電氣類
用來在牆體或地面鑽孔(安置掛鉤)、在喬木樹上鋸斷繁枝、在花園修剪灌木亂葉等用到的各種電氣工具都屬於這一類。像是電鑽馬達套件、電鋸轉接套件、電剪轉接套件、電池充電器套件、孔洞填充料件/塑膠壁虎等都是。

⑸ 電腦類
與電腦搭配的各類線材都屬於這一類。像是延長線插座、音頻連接線、視頻連接線、萬用轉接頭、固定束線、零配件等都是。

⑹ 水電類
但凡修理水龍頭、電器開關插座、燈具燈座所需的工具與材料都屬於這一類。分別有水電鉗子、水電膠管、水電膠帶、粘著劑、起電器、備用燈管、電氣膠帶等都是。

⑺ 泥水類
修理牆體破損、壁癌、發霉等所需的工具都屬於這一類。像是水平儀、滾刷、毛刷、刮刀、補土、底漆、油漆、矽膠、砂紙、鐵錘、膠錘等都是。
有了上面這些起碼的「分門別類」工具箱後,對於一般家庭工作任務而言,我的感覺是老神在在,四界通透,沒啥好怕。就像是:
聽到媽要求將房間壁癌處理一下的時候,我就到B&Q買到必要的壁癌塗料之後,拎起三個工具箱(泥水、電氣、阿里布搭)親臨現場,一下午就閃人啦……
媽想把她臥房裡的大書桌改造一下,要在桌面上,把化妝鏡、化妝台、櫥櫃、燈台、雜物櫃,合成一體。我就到IKEA買了鏡子、盒子、檯子、櫃子、迷你智慧壁燈、延長線插座之後,回頭抓起電氣工具箱和阿里布搭類零件盒,到達現場。一天就幫她把這款「小事」搞定了……
至於自己家裡,改造並排除料理台底櫃的潮濕陰暗藏污納垢,修理廚房洗菜盆排水管爆裂、洗菜盆轉彎龍頭失效卡死、逆滲透濾水器鵝頸龍頭阻塞不通、洗臉台面盆止水閥報廢、馬桶水箱套件老化汰換、加裝馬桶溫水免治底座、洗衣機排水口阻塞、日光燈組報廢換新、門外電燈開關面板凸槌,改裝室內屋外紅外線智慧電燈、牆壁和窗戶加裝隔音泡棉等等等……這些哩哩啦啦的雜事,無一難倒過我。
我手頭有分門別類的工具箱在握,腦中有歷歷如繪的工具地圖可參考,心中只要閃過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屈指即可盤點當下強點、弱點、條件點。這種「通透」讓我的解惑動作麻利極了。至於「忘記了啦」這回事,一直以來都是趕不及上我心頭的!
32. 烹飪料理架
又譬如說,我還有很多個格子或網架(各就各位),專門用來收納我的烹飪料材。我也是用簡單的邏輯,把所有食材分成(分門別類)成:
⑴ 粉類(太白粉/木薯粉、麵包粉、地瓜粉、玉米粉、低筋麵粉、中筋面粉、高筋麵粉…)

⑵ 甜鹹調味(海鹽、岩鹽、二號沙糖、細砂糖、糖粉、冰糖…)

⑶ 中餐調味(醬油、自製香油、陳醋、米酒、椰子油、西洋醋…)

⑷ 西餐香料(Basil羅勒葉/九層塔、BayLeaf月桂葉/香葉、CinnamonPowder肉桂粉、CinnamonStick肉桂棒、Coriander芫荽/台灣香菜、Cumin孜然/小茴香、GingerPowder姜粉、GarlicPowder蒜粉、LemonPeel檸檬皮、墨西哥香料、OrangePeel橘皮、OnionPower洋蔥粉、甘梅粉、Parseley荷蘭芹/西洋香菜、Rosemary迷迭香籽&粉、Sage鼠尾草、Tabasco墨西哥辣醬、Thyme百里香、TumericPowder薑黃粉、Vanilla香草莢&香草萃取精、Paprika紅辣椒、PeperGreen/Black/Red/White綠/黑/紅/白胡椒、花椒…)

⑸ 印度香料(AjwainSeeds獨活草籽、AmchurPowder芒果粉、CardamonBlack黑豆蔻、CardamonGreen綠豆蔻、Clove丁香、CorianderSeedsGreen綠芫荽籽、CuminSeedsBlack黑孜然籽、CurryLeafs咖喱葉、DillSeeds蒔蘿、FenugreekLeaves葫蘆巴葉、FenugreekSeeds葫蘆巴籽、MasalaGaram綜合瑪沙拉、MasalaTandoori雞肉瑪沙拉、MasalaSabji蔬菜瑪沙拉、MustardSeedsBlack黑芥末籽、MintLeaves薄荷葉、PearlMace豆蔻皮、PepperBlack黑胡椒粒、PeprikaPowder紅辣椒粉、TurmericPowder薑黃粉)

進出廚房操持廚務,我喜歡按部就班,遵照SOP精準實施。我堅持步驟一步不差、用料一克不少地完成烹調(如果真要挑剔的話,應該只有「火候」與「美姿」吧)。我最自豪的成果是:即使做過十次的成品,口感絕對與第一次的處女作一模一樣。經典起司蛋糕如此,辣豆瓣醬爆麵腸也是!
老婆每每進入被我用過的廚房,都會讚不絕口:
「用老公的廚房真是得心應手,要什麼有什麼。問他有沒有什麼材料,他說在哪就一定在那,從不脫線……」
「老公用過的鍋壺盆碗瓢也是,該長什麼樣子,就一定是原來那個樣子。有時候,一時不察,還會以為換了新水壺哩!
「忘記了啦」從不曾在我的烹飪器材上留下任何烙痕。
33. 書架書櫃
另外,我也有很多個書架、書櫃(各就各位),專門用來存放自己心愛的圖書讀物、收藏的典章製度、筆記手稿等史跡。我也是用最簡單的邏輯,把書籍資料分成(分門別類)成:
⑴ 軟體工程(系統分析、程式設計、軟體測試、系統整合、軟體建置管理…)




軟體系統分析、軟體系統設計、軟體測試、軟體系統整合、軟體建置管理相關參考書
軟體的專案管理體系中,我以為,最難搞定的應該是「系統建置管理」(System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這部份的參考資料坊間最難尋找。過往的積累,多半是用盡個人的渾身解數(人格保證絕不洩露資料來源),半哄半騙、威脅加利誘,才能得手。即便如此,也只能取得片鱗半爪資料(精的像鬼一樣的美日台公司,沒有人不視此為核心機密)。這一生,我前前後後總共收集到十餘家企業的系統建置範本(NEC、Fairchild、UDN、Lockheed、MITRE、US Military、Sertek、Conductor Informatics、Silitech、Primax、AViT……)。那些體系一直都是我潛心模擬效仿的對象。直到千禧年左右才有機會,調動整體團隊一起發功,奮力建構一套被公司核准採用的MSPD體系,總算修成「系統建置」的正果。
時至今日,只有少之又少,真正能從無(市場需求出發)到有(產品上架行銷),實打實搞過軟體產品開發的領導(現今蹭軟體的人都已經鳳毛麟角了,更何況真槍實彈地搞定過),才會誠意正心地尊敬系統建置的價值(做出一個應景軟體不難。難就難在要如何才能讓所有團隊成員「同步更新」,又要是「開放可擴充」,最後還得預防開發成果「洩密外流」)。絕大多數人,對系統建置的緬懷與崇拜,都只是高山仰止的抒情而已。諸般讚譽只剩空谷回音,縹緲的唏噓聲中隱約藏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也!
⑵ 專案管理類(專案管理理論、團隊管理、時間管理、質量管理、風險管理、實做案例…)






專案管理類書架
專案管理體系可分為九大部分:
整合(系統建置)、範疇(需求規模)、時間(專案進度)、成本(運營開銷)、品質(品質保證與品管標準)、風險(復原計劃)、人資(軟硬體編制)、溝通(交流體系與激勵系統)、採購(合同與專利)。專案管理人,應該對每個部分都有深入(專業)或淺出(科普)的認識。「偏廢」任何一端,專案就有可能在該角度撲街,落得鎩羽。
以前曾有朋友問起,在軟體專案裡面,要怎樣才能做好「進度管理」。我總是信手拈來適如其分的、深入淺出的、如數家珍的、理論實務兼備的參考資料,幫助他們立馬解惑。末了,通常還會迎來他們隨興而起的大哉問:
對哦,那,軟體的「質量管理」怎麼弄?
還有啊,「專案團隊」又要怎麼管理呢?
呵呵呵……書中自有顏如玉呀!
⑶ 業務(行銷、銷售、溝通、培訓…)

這類業務性質的參考資料中,有些是針對自行開發產品如何制定行銷計劃的工具書(行銷工具書)與實做案例(Personal Office Desktop,POD)。還有些是針對銷售業務人員,應該要有的概念與技巧建議(像狼那樣戰鬥、把財務納入營銷…)。或是與專案團隊管理相關的主題,譬如說,如何進行問題分析與最後決策的參考資料(Problem Solving & Decision Making,PSDM);企業內部新人的招聘、培訓、教育、留用的策略與實施細節;還有在執行溝通管理時,經常會碰到的各種原則、技巧、和實務案例(Smart Questions、致勝的談判技巧、幽默…)等。
⑷ 運動(登山、活動…)

⑸ 健康(照護服務、醫學常識、…)

「照護服務」是一個臨渴掘井的議題。若非有事到臨頭的壓力,一般人通常都抱持事不關己的態度。我覺得那種態度不涉及「對或錯」的嚴肅結論,應該只是同理心差異而已!
照護服務的真諦在於:針對無法自理的老者,提供生命活動上的必要支援。所以,「照護服務」絕對不只是寒暄伴陪。「生命活動」也不可能只有逛街旅遊。「必要支援」更不只是偶爾才出現的吐司、白水蛋。照護服務必須是長期、定時、定量金援支撐下,合情合理的貼身服務。
我在某地的養生村服務逾年,接過不少照服案例。深切體會照護服務的精髓:那可是每個從業人員,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扮演好失能長者「代孝子女」的角色。老人家的食衣住行育樂、吃喝拉撒醒睡等生命活動,全賴「代孝子女」协助完成。親生子女不能隨侍在側固然無奈,「代孝子女」的嘔心瀝血則屬事實。炎涼世態卻顯露,眾生對「無奈」只會攤手聳肩(至少出了錢啦),但對「事實」卻常存雞蛋骨頭的態度(品質就這樣噢)。
所有嘔心瀝血的代孝作為,都必須是照護知識和服務技能都齊備下,才能展現出來的成果。養兵千日才有可能知識技能齊備,這個簡單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要參加多少培訓(金錢),要閱讀多少書籍(精力),要擁有多少歷練(忍氣吞聲),才能達到「齊備」的水準,則是見仁見智。只看到台上十分鐘表演的觀眾,到底有幾個人體會得到,台下的十年功究竟是些啥?上圖中扎堆的閱讀資料(約佔我全部典藏的1/3),只是一隅而已。
⑹ 飲食(烹調、食譜、鑒定考試、理論與科普…)

這裡,藏有四本其貌不揚的「技術士技能鑒定」參考書,那是我跨界進入烹飪的入門法寶。裡面有超過兩百種以上的餐點食品製作,招招都是磨煉自己成才的基本功夫。教科書只給出經典的食譜食材,裡面更留有我自創的流程示意圖(另外還有應付考試的七言絕句詩)。不但登載了詳盡的操作順序,還把大師傅的講究手法以及鮮肯外傳的關鍵撇步,全文註記在流程圖的箭頭之下。將近十年後的今天,我還是可以看圖識字,充分還原老師當時的示範指導與耳提面命的諄諄告誡,信心十足地製作出讓自己吮(音ㄕㄨㄣˇ)指偷笑的美食
34. 褲口袋
不管是穿著長褲或短褲,我的右後口袋一定放著一條小毛巾,左後口袋則是數量不定的衛生紙。側邊口袋則不放任何東西(以備不時之需)。
有一次與老婆攜手閒逛百貨公司的精品街。迎面走來三個少女孩,手持冰淇淋、奶茶、可樂,手舞足蹈嬉笑歡樂。突然,啪的一聲,奶茶妹的杯子跌落地上,應聲炸裂。眾人尖叫彈開、不知所措……我立馬伸出左手,撈出左後口袋裡全部衛生紙,迅速鋪在這灘奶茶上面。不夠?毫不猶豫,快速又從右後口袋抽出小毛巾,遞給她們救急。老婆更是熱心出手相助,嘴裡還像慈母般和顏悅色地安慰她們,沒事沒事……。三分鐘不到,二老輕描淡寫,一場尷尬煙消雲散。
事後,老婆對我這個老頭子,竟然能這麼精準的左右開弓,讚不絕口……連「這些東西」你都有準備,那麼厲害!
35. 隨身小背包
路上看到的老人家們,八九不離十幾乎都會背個小背包。大家好像都在擔心,萬一「走路」事件發生時,可以細軟隨身、無牽無掛。自從領到政府核發給我的「敬老愛心」卡之後,我也隨遇而安,不再視隨身包為異物了!
開始的時候,從只有一個巴掌大,風一吹就會飄到身後,只收納證件和鑰匙的「迷你小背包」。它逐漸長大到兩個巴掌直排並連的尺寸,裝得下各種身份證件、手機、雜物的「小型小背包」。多年之後,再長大成兩個巴掌橫排串連的的「中型小背包」。手機和電腦配件、行動電源(兩萬毫安時,適用於電腦的65W)、全家鑰匙、汽機車鑰匙掛串等都能隨身行走。它有一個了不起的功用:把它的背帶拉長並且下降橫掛在腰臀之間,讓包包跨過大腿後,懸空垂掛在摩托車的前踏板上方。沉甸甸的它,重量適足以穩定人車重心(創意來自於台北101大樓的「抗震阻尼球」)。乘騎機車行進間,確實存在的阻尼效果,讓我再也不怕突然吹來的落地風。這可真是個接近完美的「機車安全帶」喔。
一路見證背包成長史的老婆常歎,要是裡面裝的鈔票,也能像包包一樣,「一暝大一吋」的話,那就是今生大幸福囉……。
我的隨身包夾層有三。每一層都有固定類別。放進小背包的東西,都是經過「分門別類」而且「各就各位」的。第一層著眼於隨手可及的方便性,裡面是一些經常用得到的東西。第二層有最不容易被下手的隱蔽性,所以存放一些比較私密的證件和財物。第三層當做緩衝區,存放備用小物。

第一層「常用層」分成零錢區、發票收據區等。
零錢區分成獨立的十元零錢包(零錢包的封面槽塞敬老愛心卡、超市禮物卡。零錢包肚子裡放零錢銅板)、用透明片分隔成的百元格(尾數兩個零的鈔票)、千元格(尾數三個零的鈔票)。
緊接著千元格後面,就是發票收據區。小票收據之類東西,貼著皮包底層塞入,就可以直接滑進一層最底部的發票收據區。
第二層「私密層」則有位處前排的貴重區(有拉鏈保護這個區。內放護照本、存褶袋、預備金袋)。位處中排的左側是鉛筆盒、中排中間是工具區(紙巾包、耳機盒)、中排右側是手機袋。後排左槽內是文具區(各色筆芯、色筆、便條紙、各類餐飲卡)、後排右槽內有證件包(身份證照卡、健保卡、金融卡等) 。
第三層「備用層」包含位列前排左側的電腦轉接零件袋,前排中間則是行動電源袋,前排右側有U盤記憶卡小袋和醫藥小袋。後排左槽內則有口罩衛生紙包、橡皮筋、束帶,後排右槽內則存放印鑒章盒、迷你手電筒盒。
我所有的分門別類作法都很「入世」,我沒想用從業人員的專業分類或大賣場的銷售分類,而是採用「本能直覺」的自然邏輯。這種「直白」的邏輯分類,自己能輕易熟記,也讓任何搭手(臨時幫手)都能一目了然。因此,分門別類、各就各位的「邏輯定位」策略,徹底消滅了找不到工具或素材的機會。這,當然就大大減少「忘記了啦」事件。
垂垂近老的如今,老婆欽點我承接的各項雜務(經典料理解饞、健檢數據解讀、健康趨勢分析、家電水電救援、房屋泥水補強、地下室倉庫除污清垢、花園斬草除根),多半在強強上手後,透過早就「有條不紊的通透、欲善其事的利器」,加上「防止忘記4P策略」全面圍堵「忘記了啦」的負面拉扯。所以,各項任務無不嫻熟達標,圓滿交差,宛如青壯再現。(除非一些特大麻煩,像是:電腦屏幕右側出現的三彩線條、電鍋發生煮飯半生不熟、洗衣滾筒爆出轟隆奔騰、汽車引擎冒出沖天青煙等……那些可是超越我極限的「專業活」呵)。
頁次目錄:
- 1. 認識忘記
- 2. 我的「防止忘記 4P 策略」
- 3. Position策略 (分門別類,各就各位)
- 4. Procedure策略 (順序流程,緊湊連接)
- 5. Prompt策略 (心有靈感,立即行動)
- 6. Password策略 (交叉提醒,通關密碼)
- 7. 防止忘記檢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