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後記
- 71. 媽的中風
- 711. 媽第一次中風
- 712. 媽第一次中風後的追蹤檢查
- 713. 媽第二次中風
- 72. 照護媽的代價
- 721. 銀子
- 722. 精神與體力
- 73. 這一切
在老少間淚糊糊的笑謔裡,
我很清楚,媽媽是失智了!
這不只是我所擔心的事。
我還擔心,擔心沒有用。
我更擔心,菩薩允諾的十年可是一轉眼而已啊。
然後呢,沒辦法回頭的路,回頭要如何走下去呢……
我有幸在長照產業中轉了兩年。閱覽了一些以前不曾見識過的「生離死別」障礙。直白的說,這些「障礙」其實就是眾生百態,赤裸裸晾掛在安養餘生的村子裡,讓人一覽無餘,觸目驚心吶!
——有些人見不得人好、也見不得人壞。終日碎碎唸,講不完的故事不過就是環繞在他周遭人的得與失、成與敗、不甘與不願……
——有些人狀似看開,實則懷恨在心,有口難言,心廢更甚於體殘。他們開口就詛咒閉口就詆毀,雞毛蒜皮狗屁倒灶的事都可以大開殺戒。連一介退休老童兼差照服員來伺候他,都被他罵成「不成才喲」……
——有些人不復記憶周遭的人地事物,終日只想及早戰勝纏身病魔;或是速戰速決敗給自己也就算了。最好都能夠像S老醫師一樣,因為嗆咳昏迷被送到醫院急診室搶救,醫護們全副武裝正準備為他插管。他老人家突然坐了起來,挺直腰桿。怒目瞠視床邊虎視眈眈的醫護人等、還有那個隨侍在側急得像熱鍋螞蟻的 「代孝子女」們。一聲巨吼:誰敢給我插管,就試試看!隨後當即「圓寂」收場,沒有為難任何人。大善人吶,行醫一輩子救人無數,末了還能如此從容地解放了自己,這才叫「善終」呵……
——有些人終日隱於斗篷大帽之後,陰陽無極。每日與他同桌用餐,半載相處竟然未曾有過一面之緣、一語寒喧。老人家不但與世隔絕(不聲不響、不聞不問)、目中無人(終日閉目)、吃喝由人(隨便什麼都可以)。大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蒼涼……

——最讓我心驚膽顫的故事是,共處一室卻又長年失和的怨偶。表面相敬如賓、恩愛相惜,私底下卻懷著不可告人的心思。任何促進老人家健康的正面建議一概被她抵制驅離,暗下狠手的把式卻層出不窮。像是,對走路曾經有過昏倒記錄的老伴,竟然催促他要「多多練習走路」?結果呢,再次跌倒就讓他半身不遂只能以輪椅代步;對吞嚥困難已經會嗆咳的老伴,也狠下心腸命令他要「多多練習吞嚥」?結果呢,他因為吸入性肺炎住進加護病房,被搶救回來後只剩半條命。老人家的最後結局,果真是「如其所願」速速轉進「護理之家」!啥呀?何必呢……
我則覺得,人到了這把年紀之後,心境必須要轉換。
「老車」還想要繼續奔馳,那就要好好保養、維持、操做。握著方向盤的時候,心情最好也要有與「莫逆老友相處」的喜樂與寬容。同樣的!「老身」還想要安享天年,自己就要善待身體的器官零件。「老伴」更要甚於本尊,倍榮待之。
人,從頭到腳有上千個零件。有生以来,每個零件都已經陪著我們,上過刀山、下過油鍋。以前或許不經意地過度折騰它們。但是,從現在起,開始全心善待他們還不嫌遲。要認識他們、尊敬他們、疼惜他們、愛他們:
——該上油的神經,不要吝惜灌注頂級好油(攝食ω3、ω9。遠離ω6);
——該潤滑的軟骨,請換賽車級潤滑劑(第二代的膠原蛋白);
——該保護的禿頭,請選購頂級風雨遮罩(講究GOTEX的透氣散熱材質);
——該襯墊的腳底,請指定頂級吸震鞋墊(透氣生膠、人體工學造型);
——該靈動的關節,要溫柔和緩對待(養生的、無重力的伸展活動);
——該活化的大腦,請經常讓它攪一攪(腦汁是不可能攪得盡的);
——該豐滿的肌肉(避免變成肥油),何妨就讓它多長一些(身上的肌肉是身體新陳代謝的代言人)。

無奈於所有這些零件,都有各自的耐用期限。大家都巴不得有原裝的、全新的、百分百合身的備用品,在家樂福概念店的貨架上就有。見好就買、見壞就換。多酷啊!對不?
然而……
我知道「酷不可求」是現實,
但不能不知道「緣木求魚」本是世態;
我也知道「立地成佛」是境界,
但也不能不知道「啊?這……就是屠刀?」乃是人情。
71. 媽的中風
媽命苦,一生中要承受兩次的中風打擊。
兩次不可怕。可怕的是,照護不同,結局迥異。
711. 第一次中風
有一天,大哥登高一呼:下週六/上午十一點,請各兄弟姐妹們,大家一起在內壢老家聚會、碰個頭吧!
一時之間,四房人家除了第三代孫輩小孩,全員回應:當天一定會到!已經老化得夠厲害的媽媽,也很期待週六的到來。不經意之下,每天都會問好幾次「今天禮拜幾啦」!
各房人馬陸續到達內壢老家。小小的房子,擁擠得跟正在打折的超市一樣。
吃完飯,大哥正經宣佈,待會兒大夥一起去桃園一個工地看房子。他和大嫂已經看過好幾次了。言下之意,今天應該可以簽約啦!
好吔,族人大夥沉寂很久,沒有機會群聚活動。樂得趁著秋高氣爽的明亮假日,藉機到桃園市文教特區附近走走,感受一下這個地方蓬勃發展的紅火氣氛。
行動已經非常不便的老媽,更衣梳理時興奮得像個孩子。心情之好不在話下。可是老媽四肢行動不便,只能在我一半提攜攙扶,一半她自己硬撐的互動之下,勉強成行。勉強之餘還算是笑容滿面。
甫落成八層高的大廈裡面,屋子都還算寬敞。大夥一邊看,大哥一邊導覽:一號給寧寧成家之用;二號大哥大嫂住;媽媽可以住在三號,麻雀雖小五臟還俱全;四號可以給小煌阿牛住。全家都住大廈的同一層,大小事情都可以互相有個照應。電梯可以到頂樓,有陽台、花園、風雨走道、小涼亭、桌椅。既遮風又擋雨,一年四季都可以風雨無阻地散步。我撐扶著媽媽,見她開心地逛著諾大的花園大廈,走了將近兩個小時,她都沒坐下來歇息。
將近結束的時候,售屋小姐熱情地招呼大大小小,各自入座、奉茶吃糖。媽媽更是滿臉幸福狀。合約攤出來後,雙方行禮如儀、過場議定常態項目。最後談到了「付款辦法」。大哥把臉轉向媽媽說:內壢的老房子什麼時候可以賣掉?可以賣多少錢?你要把錢投資到這裡來,用舊房子換新房子喔!還有小煌也要把頭期款準備一下!
⋯⋯???⋯⋯
大哥「家族同夥」的宏大理想,從沒有事前與我們任何人溝通過。最後的出資結論,先前也沒有給過我任何暗示。
我、媽媽、眾姐妹,「所有人」都以為大哥在蘋果電腦公司當差,幾年下來定是發了大財,所以現在可以造福鄉里,可以孝敬母親了。豈料,他竟然會在最後的時候,丟出這樣的算計……!
自己訝異無語之餘,我瞥見媽媽「臉色驟變」,人好像是洩了氣的皮球。茶都沒喝完就說,我好累,想要回家了,走吧!
攙扶著媽媽時,竟然是我獨力撐著她全身的重量。她的腳步混亂、交叉絆跌、行不成形……我的直覺是,媽媽「癱掉了」。媽指定要坐我的車回家。或多或少知道媽媽意外狀況的各房兄長姐妹們,視若無睹、一哄而散、分道揚鑣⋯⋯
晚餐,媽沒起來吃。
叫她,她的回應比較慢。
晚上,發現媽媽沒有辦法自己坐直起來。血壓130+。扶她上廁所則是用背負的方式,慢慢將她挪到洗手間。尿完再背著她挪回床鋪。放下完全無法行動的她時,我已全身滴汗。心情更是七上八下(這下該如何是好)、氣憤填膺(做什麼孽嘔!好端端的要賣老媽的窩呢?)⋯⋯
夜裡,發現她的右手無法平舉;面部表情更加歪斜,沒有改善;說話不成句子;問她今天星期幾也沒有回應。我知道,媽她真的中風了。量血壓還是130+。打電話問醫生,醫生說:血壓130+還算好,繼續觀察吧。如果血壓高到超過180+的話,就要立刻送急診。降血壓藥先別吃,避免誤導血壓數值的意義。

於是,那個夜裡,每隔半小時,我就為媽媽量一次血壓,差不多都維持在130+,沒有特別異常的起伏。
幫她量第七次血壓的時候,我心中吶喊:媽的狀況現象就是中風沒錯啊(如附圖所示:無法笑臉F、手臂平舉失控A、說話不成句S、時空意識模糊T)!但是血壓卻一直沒有很高呀。那是怎樣?難道我就只能這樣一直看著她,等她的血壓升高到「爆發點」才送急診室處置?我難道不能多做些什麼嗎?
緊急拜訪「維基知識庫,Wikipedia」,搜尋有關中風的參考資料。得知中風有兩種:栓塞型(腦缺血)、血管型(腦血管爆裂)。「血管型中風」會有劇烈的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明顯症狀。我端詳著無語的媽媽,完全不像血管型中風呀。時隔六七小時之後,還維持在幾乎同樣的狀態。我強烈感覺,她只是「栓塞型中風」,或許可能還只是急性得輕微栓塞而已哩。
參考的文件也提到,栓塞型中風在4.5個小時之後,就可以使用藥劑來溶解血栓。家庭常備藥物箱裡,我只有「阿司匹林片」是號稱有溶解栓塞效果。於是我扶媽媽坐起,吞服了一顆 Aspirin 100mg橘白膠囊。情急之下,我自己也和著一巨杯開水,囫圇吞下滿嘴的「菩薩保佑丸」!
我趴在媽床邊守護著她,一夜無法安睡。熬到天亮,趕早帶媽媽赴桃園醫院急診部(106-10-17)、觀察竟日再到神經內科門診(106-10-18)看診、隔天才轉神經內科住院(106-10-19/106-10-21)。在神經內科門診診療室,被F醫師一陣訓斥:你這是拿媽媽的老命在做賭注喔!你知不知道,這次你算賭對了。萬一賭錯,媽媽是「出血性中風」的話,Aspirin吃下去,剛好讓血管爆裂的地方血流不止收不了口,那會死人的欸!「是!是!是!」昏沈沈的我,剩下的氣力只夠我這樣回應。媽在一旁看著我與醫師的互動,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
媽的第一次中風(106-10-16),就在菩薩庇佑下,有驚無險地閃過「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的險境。事後,全家上下各房,沒有一個人表現出一點點關心媽中風的故事?「不聞不問」似乎是他們「自成一流的體恤」。幸虧沒人問起,否則,我一定會據實回答,戳破這個心照不宣的虛偽:媽媽就是被大哥「謀奪房產」搞爆。「氣急攻心」引發「暫時腦缺血性中風」!
712. 第一次中風的後續追蹤檢查
在桃園醫院急診期間,經過電腦斷層檢查(106-10-18)後的診斷是:伴有腦梗塞之未明示腦動脈血栓。
在好奇心驅使下,我請求神經內科門診L醫生,能不能幫我們追蹤媽媽腦部血栓的來龍去脈。L醫師說,這是很麻煩的過程喔!你有那麼多時間和功夫嗎……?「我已經退休了,目前就是我在照顧媽媽,我希望能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讓我在照顧過程中不至於茫然」。L醫師見我說得誠懇,終於肯首。隨即展開一系列的追蹤檢查。
首先,L醫生特別在血液常規檢驗中(106-10-20)勾選:硫酸魚精蛋白測試(3P Test)。檢驗報告出來後,發現血液內有凝血作用的纖維蛋白單體(Fibrin Monomer)存在,而且其含量高於標準值(+2 ‖ 零檢出)。根據我的深究,體內血液中有這東西,就容易讓人產生栓塞。理論上,人體內也有可能因為大量存在這種東西,而過度消耗血小板與凝血因子(被拿去製造血栓),而反轉誘發溶血表現。但是從血液的溶血檢驗結果看來,媽的部份凝血活酵素原時間(APTT)量測值(28.4 ‖ 23.9-35.5)、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濃度值(272.9 ‖ 200.0-400.0)、凝血酶原時間(PT)量測值(10.6 ‖ 8.0-12.0)、國際標準化比值(INR)(1.0 ‖ 0.8-1.2)等檢測數據,四個指標都合乎正常標準。也就是說,纖維蛋白單體的確是存在血液內而且有機會形成血栓;但是數量還沒有多到嚴重消耗血小板、凝血因子,而造成溶血的地步。

接下來,檢驗報告中的第二個重點是:血清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濃度值低於標準下限值(3.3 ‖ 4.7-48.8),同時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也低於標準下限值(2.3 ‖ 4.3-22.4)。根據我深究之後,找到的「皮質醇分泌失調」分析檢測圖(如附圖所示),理解到這兩個檢測指標顯示的意義是:因為腦下垂體功能不足(所以沒有足夠的ACTH)所以後續造成腎上腺功能不足(所以沒有足夠的皮質醇)。再深究腦下垂體功能不足的原因,得知腦下垂體功能不足的發生原因有8個,其中一個看似與媽媽最有關聯的原因就是「中風發作」。這就證明了媽媽的確經歷了中風的攻擊,而不單純只是「氣急攻心、腦門發暈」而已!
這個結論讓我有點「啼笑皆非」。因為,現實情況是,媽因為中風而急診、住院檢查。搞了半天,檢查結果證明了「理論上,媽媽的確是中風了」。ho、 ho、 ho……?
再過一週後(106-10-25),媽被轉診到血液腫瘤科由B醫師繼續追蹤。在全套血液檢查(CBC)之後,發現血小板(PLT)濃度低於標準值下限(64 ‖ 130-400)。一般狀況之下,正常的血小板有可能因為非出血性的血管壁異常,而導致血小板異常黏附、結塊、形成血栓。照理說,「血小板濃度低」應該不容易凝血才是。那,怎麼會有血栓這樣的東西,跑到媽的腦子裡卡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還有,血小板濃度為什麼會過低?過低可能的原因是「產量下降」或是「被消耗量上升」呢?血液內有凝血作用的纖維蛋白單體是元兇嗎(因為,理論上它就是會消耗掉血液內的血小板與凝血因子)?
再隔一周(106-11-22),B醫師又做了一次全血檢驗,這次血小板(PLT)濃度更低了(52 ‖ 130-400)。 這次他除了檢驗貧血(血清鐵)、腎功能、肝膽功能之外,另外還勾選了紅斑性狼瘡檢驗。
——貧血檢驗(血清鐵)查驗了:鐵、不飽和鐵結合力、總鐵結合力、鐵蛋白等項目。 從這些檢驗數據都屬於正常範圍來看,媽的身體並沒有貧血的現象。
——腎功能檢驗了:血中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腎絲球過濾率(eGFR)。
氨氣是蛋白質的代謝產物,這個高毒性產物會先經過肝臟的尿素循環轉換成低毒性尿素(如果肝臟受損則無法合成尿素)。然後尿素再經過腎臟腎絲球過濾分離後,理應絕大部分由尿液排出(如果腎臟受損則大部分尿素會留在血液中)。 所以,如果血液中的尿素氮(BUN)高於標準高值23就表示,腎臟功能異常,尿素沒合理排出而將其留在血液內;如果小於標準低值9就表示,肝臟受損導致尿素製造不足(註記:這個數據的數值大小,其實並不表示異常程度)。
媽的BUN的濃度是(24 ‖ 9-23),意味著腎臟可能有點問題。
肌酸酐是身體肌肉活動的代謝產物,理應經過腎臟過濾後,全部由尿液中排出,不應該留存在血液裡面。 肌酸酐單純與身體擁有的肌肉量相關,與飲水、飲食則完全無關。 所以是一個很能夠顯示腎功能的依據。
媽的肌酸酐濃度是(0.8 ‖ 0.5-1.1),腎功能大體看來還算OK。
eGFR是利用肌酸酐、年齡、性別、國籍等資料,來計算腎絲球的過濾速度(cc/分鐘)。
媽的eGFR數據是(73 ‖ 100-90、89-60、59-30、29-15、15-0),這代表媽有第二期腎病,也就是腎絲球過濾率有「輕度下降」的現象。 表列中最糟糕的第五期腎病15-0,就是所謂的腎衰竭,要靠洗腎過日子,否則會被「尿毒」索命的。
——肝膽功能檢驗了:總膽紅素、血清麩胺酸苯醋(AST/GOT)、血清麩胺酸丙酮(ALT/GPT)、維生素B12(VB12)、葉酸(Folic Acid)、C3血液補體、C4血液補體等項目。
GPT(只存於肝)、GOT(可存於肝、心臟、骨骼肌肉)這兩種胺基酸代謝酶,是肝臟代謝解毒時必要的成分。通常如果它們跑到血液裡去,代表的意思就是肝臟細胞有發炎受損、解決不了它們。媽的這些檢驗值都在範圍之內,所以肝膽功能也都還算正常。

——紅斑性狼瘡檢驗了:抗雙鏈DNA抗體(anti-ds-DNA ab)、抗核抗體*斑點型(ANA *Speckled)。
自體免疫疾病(屬於風濕免疫專科)是因為抗原與抗體所形成的免疫複合體沉積在血管壁,並且造成血管壁和間質纖維素壞死發炎,導致器官的「膠原纖維增生病」或「結締組織病」。它們侵犯人體時會有貧血、白血球過少、血小板過低、蛋白尿等麻煩。這類疾病又稱為膠原病或結締組織病。我一直想知道,媽媽的血小板過低會不會跟自體免疫有關呢?血液內有凝血作用的纖維蛋白單體存在,那跟這又有啥關係?
ANA,抗核抗體,是一種會直接與「細胞核內容物」相對抗的自體抗體,這種抗體會將人體內正常組織當作外來物進行攻擊。 檢驗的目的是想要確認,媽媽的血小板過低現象是不是源自於「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這類的自體免疫疾病造成。
媽的ANA檢驗數據是(>1 : 1280X),這數字的意義就是,當檢體稀釋到1280倍的時候,檢驗儀器還可以在其中看到多於1個螢光染色的抗核抗體,意思就是抗核抗體數量有夠多了啦(一般的陽性標準是>1 : 160X,老人家的陽性標準可以放大到>1:640X)。
人體內可能存在的抗核抗體有十種。 「Anti-ds DNA ab,抗雙鏈DNA抗體」是其中一種,它對「全身性紅斑狼瘡」這種病原針對性強。 用來識別此種疾病的臨床意義極高。 血液腫瘤科B醫師希望用這個檢驗來檢視媽媽血小板過低的麻煩是否來自於「全身性紅斑狼瘡」?
媽的檢驗數據是(1.0 negative ‖ <10 negative),正常!
上面兩個數據的綜合結論應該是說,媽媽的確是患有「自體免疫疾病」,但並不是「全身性紅斑狼瘡」這種。依照健保局規定,如果ANA螢光形態檢驗呈現陽性的話,才可以根據醫師特別處方,接著做ENA Panel(可萃取核抗體篩檢)。透過分析十餘種檢測,進一步追蹤病根所在。於是,媽被轉到風濕免疫科由W醫師接手繼續追查。

再隔兩周(106-12-06)之後,風濕免疫科W醫師就為媽媽做了一次ENA Panel檢驗,這次他檢驗了下面這些篩檢:
——ENA Anti-Ribosonal P Ab(P 抗體)。(0.0 ‖ -),正常!;
——ENA Anti-SM(紅斑性狼瘡倂發腎病)。(<0.6,Negative ‖ <7.0,Negative),正常!;
——ENA Anti-RNP(混合型結締組織病)。(0.4,Negative ‖ <5.0,Negative),正常!;
——ENA Anti-SSA(乾燥症、硬化症)。(<0.3,Negative ‖ <7.0,Negative),正常!;
——ENA Anti-SSB(乾燥症、硬化症)。(<0.3,Negative ‖ <7.0,Negative),正常!;
——ENA Anti-Scl-70(擴散性硬皮症)。(<0.6, Negative ‖ <7.0,Negative),正常!;
——ENA Anti-Jo-1(多發性肌炎)。(<0.3, Negative ‖ <7.0,Negative),正常!;
——ENA Anti-B2-Glycorprote(糖蛋白)。();
——ENA Anti-Cardiolipin(心磷脂)。(0.5 ‖ <12),正常!
媽媽所有這些檢測的數據,都在正常值的範圍。於是,W醫師再選出下列檢驗項目:
——CPK 肌磷酸化酶(30 ‖ 32-294)
CPK 是一種專門催化「肌酸磷酸」變為「肌酸」的酵素,作用是「產生能量供肌肉利用」。它大量存在於肌肉、腦、甲狀腺、紅血球中。它如果超過標準高值就表示可能有肌肉發炎、腦部損傷、甲狀腺炎之類的麻煩。小於標準低值的臨床意義不大。媽的CPK值小於標準低值,所以沒有太大的診斷意義。

——IgG 免疫球蛋白G(G抗體)。G抗體(有一組Y叉)一次可抓住2個抗原。IgG檢測值若大於標準高值有可能是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炎。媽的數據是(808 ‖ 650-1600),屬於正常範圍。

——IgA 免疫球蛋白A(A抗體)。A抗體(有兩組Y叉)一次可抓住4個抗原。IgA檢測值若大於標準高值有可能是酒精性肝硬化。媽的數據是(295.9 ‖ 40-350),屬於正常範圍。

——IgM免疫球蛋白M(M抗體)。M抗體(有五組Y叉)則可抓住10個抗原。IgM是人體循環系統中的最大抗體(脾臟產生)。它是抗原侵入血液後,第一個發生反應的抗體。因此常用來當作感染指標。IgM檢測值若大於標準高值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肝病、感染性疾病;低於標準低值則有可能是原發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續發性免疫球蛋白缺損。
媽的數據是(<21 ‖ 50-300),遠低於標準低值。所以,推測可能是體內有某種「續發性免疫球蛋白缺損」毛病(理論上,這種毛病發生原因有可能是:辨識錯誤?無法辨識外來物?反應過度之過敏反應?)。續發性免疫球蛋白缺損的第三個可能原因為反應過度之過敏反應,推論可能是「IgM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壁上,導致組織損傷,最終形成血栓」。這個說法,看起來與之前檢驗得知的「血液內有凝血性的纖維蛋白單體,會消耗血小板與凝血因子,導致血栓」的講法,似乎遙相呼應。
至此,媽的血小板過低與血栓引起腦中風應該可以認定是「免疫系統缺損疾病」引發。但是,已經做過的所有檢測仍舊無法具體指出真正的病灶是哪個器官或是哪個組織。醫護也只能把它歸納在「免疫系統缺損疾病」這個大題目之下啦!
好吧,既然推論是免疫系統的乖張導致血小板過低、血栓形成。那麼,除了遵照醫囑服藥調理之外,我還能做些什麼呢?
我再深究,又發現日本有一套醫護見解是:自律神經是免疫系統(粒細胞和淋巴)的操控者。所以,如果能安撫副交感神經的狀態(交感神經管振奮、副交感神經管穩定),那就可以讓免疫系統別那麼乖張?於是,我嘗試針對媽的副交感神經,做出一系列常用的安撫動作⋯⋯(可參考本文章節《525. 扶持副交感神經佔優》,或參考另文《4001001 這個朋友 帕金森氏症!》有完整介紹日本醫護推薦的「安撫副交感神經的方法論」)。
隨後,連續兩個季度的定期檢驗(107-01-31)&(107-04-25),都顯示:
——「抗核抗體」與「血小板」的狀態,都維持在穩定的狀態,1:640X 與 64 左右,沒有太大變化。
——肝功能(ALT, 18 ‖ 5-40)、腎功能(eGFR, 73 ‖ 100-90、89-60、59-30、29-15、15-0)均安穩如前!
713. 媽第二次中風
大幸中的不幸。第一次中風事隔八個月後,媽第二度中風(107-06-24)了。

這次可就沒這麼順利了。
桃園醫院做完心電圖、頸超、電腦斷層、核磁造影的全套檢查後,最後的診斷結論(IMP)是:高齡腦部病變+腦白質疏鬆+腔隙性栓塞造成的「急性大腦栓塞」。
從急診室插鼻胃管開始,轉到急診病房,再轉往內科病房,再到復健病房。一延再延,搞了三四個月才出院。住院期間,兄長姐妹們請了照服員一對一照顧,不但周全伺候飲食生活而且熱情陪伴復健。媽媽被捧得醺醺然,有點樂不思蜀……
兄長姐妹,沒有一個人像我真正深究過「鄉下長照中心」運營的四缺貓膩(缺人、缺地、缺錢、缺醫護)。她們大夥七嘴八舌、以騙待變地讓媽媽深信:長照老人院的水準就和桃園醫院差不多。所以,出院前老媽完全不考慮我分析給她聽的「內壢老家與老人院的比較」。甚至還冷眼嗤對我「要照顧妳」的熱臉意見。出院那天,等不及與我道別,迫不及待登車逕往兄長姐妹們安排的長照機構(四房子女投票表決結果是3:1,只有我堅決反對),「欣然入住」那家被我評為不及格的老人長照中心(我的衡量標準包含住宿環境、活動範圍、醫療體系、交通便利、效率規模、收費與服務)。看起來,媽還沾沾自喜於她住的房間,還是一個向陽的、兩面有窗戶的單人套房嘞。從此,她就「怡然自得」安住在這個被我認為有天壤之別(相對於桃園醫院住院病房以及內壢老家)的老人院啦。
我祈禱,媽一直都是這樣「無怨無悔」地過著她的小確幸日子。
話雖如此,我還是感恩菩薩給過我三個聖筊,應允當年我祈求「用十年陽壽折給媽媽」的心願!
72. 照護的代價
我常告訴過來訪視媽媽的親朋好友說:這是我媽吔,兒子照顧媽媽,哪會累?我們小時候有五個蘿蔔頭哩,每個都這麼調皮搗蛋,媽媽搞這五條牛都沒在喊累喔。拉拔我們長大的那個時候,生活條件更是不濟,沒錢沒人,沒日沒夜,還要對付沒出息!
那個年代,媽媽嫁到桃園來,10餘年都沒辦法回花蓮娘家探親。每次過年,新莊或樹林的舅媽們都會「好心地」打來電話,相約媽媽一起回花蓮娘家。這種「事與願違」總會讓媽媽淚水往肚裡吞。每年除夕祭祖完畢,夜裡抱著我們失聲落淚的場景,我都還有印象。這會兒,才稍微貼心看護一個需要我照顧的年邁老媽媽,誰比誰累呀?
這些不是門面話,可都是內心最深處的⋯⋯
然而,被人計較得最讓我心寒的,卻是內心深處以外的其它膚淺東西!
721. 銀子
媽在我的手裡,總共被照顧了53個月(含在桃園醫院照顧的3個月)。總共花在媽媽身上的「費用」是$826,000(累計到2018-07底為止)。「媽的開銷費用」計算原則是:如果是單純供她個人使用的條目,就「全額列入」媽的費用總帳。若是團伙活動的話,就是按照花錢當時參與總人數為分母,「比例分攤」應該歸屬媽媽開銷的份額後,再加入媽的費用總帳。然後用電腦逐筆、逐月、逐年(歷經53個月)累加,得出此份報表所示的「媽的費用」總數。
大哥每個月支付$10,000的孝親費,付了27個月。其它姐妹們從頭(2014-05)到尾(2018-07)53個月,沒有支付過一毛錢孝親費。
下列附圖,是我四年半期間用電腦管理家庭開銷的畫面。這筆資料是流水賬最後一個月(2018-07)的月報表。用來說明「媽媽的開銷」之計算標準。





表5右側綠底色塊的最下角,記載的就是花用在媽媽身上的月平均開銷(16,489)、當月開銷(99,839)、截至當月的累計開銷(826,000)。
722. 精神與體力
照顧媽媽,那可是24小時*365天,繞著地球跑的活(around the earth)!我自己樂此不疲,從不以為苦。
第一年我有好多事情要做,沒空東想西想。到處張羅實驗各種可行的備選方案。屢試「不爽」之後又得改弦易轍。最終還是棄子投降,認定了「親手料理三餐」才是唯一正解!

中、西、葷、素。
第二年起,開始落實我的「烹調考證」計畫。牆上的證照一張接著一張錶貼起來。
操持廚務之餘,偶爾,我會在我炒鍋鍋蓋的金屬反射面上、或是在我烤箱的門蓋玻璃板上,瞥見媽媽偷吃那些剛起鍋、才出爐的成品,被燙得伸出舌頭、頻頻煽風的頑皮倒影。看起來她非常鍾愛兒子特別為她烹製,含著濃濃愛意的食品。她在吃不停手(她嘴巴咬著一個、筷子夾著一個、碗裡還扣著一個)的空檔裡,還會讚不絕口!
第三年媽的老化更加厲害,照護她是的擔子也因此越來越重。我的腰桿子也受到不小影響,酸抽疼痛經常無預警來襲。我開始依賴醫療級的專用腰椎固定鋼架,才能讓自己順利撐起媽的體重。我也開始巴望老婆的休假日快點到來,能給我接個手、 讓我喘口氣、奢望放鬆一下。
因為從來沒有被廚務操理磨練的經驗,不久之後,我那隻在炒菜時經常需要舉鍋、搖鍋的左手,陷入「網球肘」的麻煩。連扭毛巾這種極簡動作都會有錐心之痛,無法絞乾。
更誇張的是,因為操刀切剁過於專注,右手食指爆發「板機指」毛病。無法自然伸直的右手食指,差一點讓我的第三張證照考試摃龜!
這些意外,都在提醒我:已經在勉為其難啦⋯⋯
(可參考《4001002 這個朋友 – 關節卡卡!》一文,完整記錄自己身上,曾經發生過的所有關節毛病)

1. 勞動部的一級照服員證照+ 台灣急救推廣中心的CPR合格培訓證。
2. 日本大阪YMCA的預防失智健康促進活動指導員證書。
第四年實在是身心俱疲。悄悄地,我開始接觸政府的長照政策的方向,關心它的進度,思考有沒有我可以用得上的內容。後來得知,的確是有一些可以嘗試的「喘息」服務。可是總還擔心,外人來接手會做的好嗎?
如果,外人可以做得來,為什麼自家人做反而會不如他們呢?那麼,我是不是應該先向自己家人開口,請求就近搭個手?
三思之後,我找到機會向兄長姐妹們開了口:請她們三房人家,可不可以輪流在週六、週日來內壢老家照顧媽媽兩天,讓我可以「週休二日」。我夫妻倆一廂情願地以為,咱們四房人家輪流在週末來看護媽媽的話,一個月才會輪到一次,應該不會有太大壓力才是!萬沒想到,話才出口,三房兄長姐妹同時翻臉,與我和老婆大吵一架。最後,她們共同編織了一個聽起來蠻滑稽的藉口:因為我們和媽住在一起,會阻斷了她們回來探視老媽的方便性。於是「把媽媽送到老人院才能方便她們探視」的藉口,順理成章成為她們的共識(不是為了讓媽媽在專業的地方得到更好的照護;遑論讓照護者換手休息的高調)。
好樣的!好個「探視媽媽方便性受阻」的理由呵!
行、行、行!那我們就來探究一番,看看各房姐妹「探視媽媽的方便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
下面這些,不外是我四年多來的觀察體會。
三房姐妹們每隔一、兩星期不等,都會回內壢老家探訪媽媽。
——某個妹妹的老公經常(十之七八)是把轎車停在30弄口候著,車不熄火。妹妹進門兜一圈,出來就閃人。這就算來探視過了啦!
——另一個妹妹則是搭老公(早上在桃園診所上班)的便車,順道轉來內壢。帶著自家早餐吃剩的吐司或高檔麵包、或一兩個水煮蛋來「孝敬」媽媽。下午老公要轉診到三峽,於是就再繞過來把妹妹一併接走。如此,就算完成探視老媽啦。
——另一房就經典多了。經常開著車來到門口,女兒不下車,車子也是不熄火。吆喝著進門,生怕左鄰右舍聽不到。東西(水果、糕餅、等路、或孝親費)放下、上趟廁所、梳個頭髮、「媽!妳要好好照顧身體噢!走囉,拜拜!」⋯⋯閃。
這些虛應故事背後的原因,難道真的是因為二哥和媽媽住在一起,「阻礙了她們訪視的方便性」。所以,大家迫於無奈,只能「隨便應付一下」,是這樣子嗎?
或許反過來看也對:這都是因為有二哥盡心盡力的照護媽媽,所以大夥的任何操心都會顯得多餘?
有一年母親節,節前三房姐妹們和媽媽約好,大家一起去台北逛SOGO百貨公司。當天,姐妹們把車靠在30弄口,一個妹妹進來家裡叫媽媽。見到媽媽還在臥房「躺著」,便躡手躡腳退了出去。告訴其它人「媽在睡覺不要叫醒她,咱們走吧」。三房姐妹揚長而去,毫不以為意地放了媽媽鴿子……。
怎曉得,早已著裝完畢只是躺在床上假寐,等著待會兒可以開心逛大街的媽媽,矇矓中聽到開門聲,緩緩回神,慢慢起身,悠悠晃出臥房,赫然發現女兒們竟然沒在客廳等候。於是,一邊輪流喊著三個姐妹的名字,一邊慌張出門。拖鞋都沒來得及穿蹬穩當,噼哩啪啦、踉踉蹌蹌、甩開院子鐵門,趕忙衝到122巷子口張望,連汽車尾燈都沒看見。老媽拖著腳步、踱回客廳、沈默無語、不撘不理。我們夫妻說要請她去她最愛的「禪園」吃母親節大餐,竟也引不起她的興緻⋯⋯難道、難道、難道,這也是因為二哥的存在是她們「探視方便性受阻」的原罪?
違背正義倫常,折磨人情意識,
抽絲剝繭揣摩,無來乍露端倪。
哦⋯⋯,原來,原來呵,這一切的一切,可能只是因為:
「己所不能,不讓專美」
——有一房姐妹,過去,曾經把年邁失智的公公,從她老公手裡(裹脅扼殺老公堅持要自己照顧老爸的意志)硬生生推出家門,送進老人院去終其餘生。所以啦,一報還一報!現在就必須把失智的媽媽,從二哥手裡(玩弄多數暴力,否決二哥堅持要自己照顧老媽的心意)硬生生推出家門,送到老人院讓她在那裏終老。一回生、二回剛好熟。如此一來,對雙方家族才好有個「公平」的交代嘛! 是齁…… Ooops?最後還不忌媚俗地大內宣成「就是為了別讓照顧者累垮了,才把媽送到長照中心」?
——有另一房姐妹,她公公的晚年,由她小叔全職照護。她老公除了全額支付公公老家的「家庭固定開支」外,每個月還給她小叔三萬元照顧(這只等於「外勞」費用而已,還不到「代孝子女」照服員行情價的一半),直到公公過世為止。如果這是起碼的倫常正義,丘家三房旁觀兄長姐妹們,難道不應該大家一起湊點錢,付給全職照護媽媽的「台勞二哥」起碼的勞務費!
分攤費用的事情,兩房姐妹從頭到尾隻字不提,理所當然也就一毛不出。兄長則是冷眼旁觀、不聞不問地賴了兩年多。最後,在老二獨立支付全部用度,耗罄積蓄與退休金(已經超過百萬之譜)後,在彈盡援絕的無奈下啟齒四方、懇求支援時,老大才高調宣稱,沒問題,以後每個月會拿出一萬元「孝親費」(一共只付了27次)。
四年半來,另外一個「沒人開得了口的勞務費」糊塗賬,豈只超過百萬之譜(3*12*4.5=162),那又是怎樣?
所以……
講到「老媽家庭固定開支」哩,那啥呀?
至於「長兄當父,主持倫常正義」呢,關我個鳥啊?
遑論「沒人開得了口的勞務費」糊塗賬缺口嘛,Err……眾人皆顧左右而言它?
——兄長這房,過去一直大外宣是照顧老媽的「主力」。然而細究起來,老媽當年慘不忍睹的體能狀況,與造成那些不堪的推手,多半源自於她們的「不作不為」以及「所作所為」。老二接手的這四年半,看起來也只是「鳴琴垂拱」呀,沒有特別做些啥啊?老人家竟然就大致走向常態了?看起來老媽果然給足老二面子。不然嘛,就是菩薩真「如老二所願」給老媽「加十年」的恩典喔。既然菩薩都站媽那邊,那大家就甭心驚了⋯⋯所以嘛,不論怎樣做,都會說得過去的。對、對、對,就這樣子吧!
7.3 這一切
探望媽(2021-03-27),離去時,她瞇瞇眼縫間,閃動著黃色眼神。
我正視那眼神良久,卻無法能夠像以前一樣,從中讀懂她的意思了……
就是這「東西」,曾經在晚安明天見之後,讓我洗盡困乏、含笑入夢。
同樣也是這「東西」,在她嗤鼻不告而別之後,叫我痛徹心扉、濡濕枕巾!
如今這「東西」竟像是在揶揄……無法回頭的路,回頭要如何走蛤?
金盡,唏噓登科六證,
情涼,攜手還視老伴。
索居,猶缺憂慮災病,
孑然,依舊清水苦杯。
- 1. 細說從頭
- 2. 媽媽減重(80 —>60)
- 3. 健康飲食(食安、衛生、營養、口感)
- 4. 照顧醫護(藥物、膝蓋、水晶體)
- 5. 生活習慣(失眠、便秘、延緩失智、友善設施、大自然)
- 6. 開心大笑(老萊子2.0)
- 7.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