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40 艾耆耋耄養生村 4001 養生的學與養

4001001 這個朋友- 帕金森氏症!

1. 它是怎麼冒出來的
2. 認識自律神經
3. 調整生活習慣
4. 講究飲食品質
5. 指壓、按摩、動動腦
6. 日本人挑戰帕金森氏症

1. 它是怎麼冒出來的

  • 11. 大腦下達運動命令的過程!
  • 12. 帕金森氏症發病的原委!
  • 13. 醫護會怎樣對付它們?
  • 14. 對症下藥而且還應該循序漸進!

11. 大腦下達運動命令的過程!
正常人四肢的活動,完全受控於大腦的一連串細緻協作:

A.黑質部(圖中黑色部份)人的中腦腦幹左右兩端有黑質部細胞(僅重1g),負責在地製造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

B. 黑質部透過神經細胞將多巴胺(圖中綠色部份)送到突觸,突觸與大腦紋狀體隔岸相對。突觸會將多巴胺分泌出去,多巴胺則通過其間的體液,流向紋狀體。

C. 紋狀體(圖中紅色部分)最前端有多巴胺受體,當它接收到多巴胺後,就會把運動指令附著其上,將它傳達給運動肌肉,促其開始依照指示實施動作。

12. 帕金森氏症發病的原委!
在A點(黑色部份)出現問題。
如果黑質部內的多巴胺存量降到只有正常量20%的時候,就會破壞活動力(多巴胺)與抑制力(乙醯膽鹼)的平衡,開始出現帕金森氏症狀:四肢顫抖T(放鬆靜止時顫抖)、肌肉僵化R(伸直關節時卡卡的,就是會有齒輪性斷續阻力)、姿態異常I(平衡反射障礙時,人跌倒會像筷子倒一般,直接撞地球)、動作遲緩B(起步困難會卡卡)

在B點(綠色部份)出現問題。
因為體液中存有多巴胺分解酵素,就會分解多巴胺。如果分解酵素過於活躍,就會導致流到對岸紋狀體的多巴胺數量減少,身體就會產生帕金森氏症狀:TRIB。

在C點(紅色部份)出現問題。
多巴胺受體活動力異常,接收多巴胺效率被打折扣,影響多巴胺正常存在的數量,身體就會產生帕金森氏症狀:TRIB。

13. 醫護會怎樣對付它們?

針對A點的問題來投藥(圖中黑色部份)。身體內多巴胺的正常轉化過程是L-多巴–>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所以醫療處置通常是以增加多巴胺的相對數量為目標。方法有下列幾種:

a1. 補充製造多巴胺的原料(醫生可能投藥左多巴複合劑)

a2. 刺激黑質細胞增產多巴胺(醫生可能投藥多巴胺釋放促進劑)

a3. 補充多巴胺的下游產物,以便減少多巴胺的消耗(醫生可能投藥正腎上腺素前驅物質)

針對B點的問題來投藥(圖中綠色部份)。以減少多巴胺分解為目標,使得多巴胺轉化成正腎上腺素的分解速度減緩(醫生可能投藥MAO-B抑制劑)

針對C點的問題來投藥(圖中紅色部份)提升多巴胺受體的接收效率為目標,以便抵消因為多巴胺數量不足引發的問題(醫生可能投藥多巴胺受體刺激劑)

理論上還有一種迫不得已時的取捨辦法。帕金森氏症是多巴胺(活動力)與乙醯膽鹼(抑制力)「失衡」而造成的疾病,所以在多巴胺數量不足時,刻意降低乙醯膽鹼的數量,取得兩者之間的「低階平衡」,也可以緩解卡卡突槌的震顫和起步遲緩的麻煩(醫生可能投藥抗膽鹼劑)

14. 對症下藥而且還應該循序漸進!
日本執業專家們認為,直接投藥增加多巴胺數量的做法的確是可收立竿見影之效,但是因為遞延效應之故,短期之後(一兩年間)就會藥石枉然。一旦這種最有效手段都失效的話,則會面臨無藥可用的尷尬。所以,如果病情到了非用藥不可的話,投藥順序也應該考慮循序漸進的方式:
——1. 首先考慮,使用 MAO-B 抑制劑(減緩多巴胺的分解速度);
——2. 然後再考慮,增加多巴胺下游產物正腎上腺素(減緩多巴胺被轉化利用的速度);
——3. 效果不張時才考慮,投藥多巴胺受體刺激劑(提高多巴胺受體效率);
——4. 再來才考慮,抗膽鹼劑(取得多巴胺/乙醯膽鹼之間的低階平衡);
——5. 最後才是考慮直球對決的辦法,投藥左多巴、多巴胺促進劑(直接增加多巴胺數量)。

美國曾有個醫師,讓帕患騎腳踏車當做運動。放風一兩個小時之後意外發現,帕患所有的TRIB症狀全部消失。症狀消失的現象可以維持多久?一星期左右!後續有沒有繼續用「騎腳踏車」來治癒帕金森氏症,文章中沒有多說。我直覺以為,是不是因為騎腳踏車的頻繁四肢運動刺激了交感神經,激發出更大量的多巴胺來參與大腦的運作(強行讓紋狀體與黑體之間互動的頻率加快、效率加倍)。也許如此這般,就讓TRIB症狀減弱到幾乎等於消失。我覺得也許還有第二種可能性,常識告訴我,腳踏車運動其實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特徵就是「保持平衡」。而肢體平衡失控的麻煩恰恰就是帕患的癥結所在。騎腳踏車放風途中,可以看成是無數次挑戰平衡、失去平衡、修正失衡、戰勝失衡的千錘百鍊。這個試驗過程嘛,說不定一不小心就⋯⋯

  • 1. 它是怎麼冒出來的
  • 2. 認識自律神經
  • 3. 調整生活習慣
  • 4. 講究飲食品質
  • 5. 指壓、按摩、動動腦
  • 6. 日本人挑戰帕金森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