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40 艾耆耋耄養生村 4001 養生的學與養

4001003 這個朋友- 失眠!

1. 認識睡眠
2. 醫護應對策略
3. 自我應對策略(環境)
4. 自我應對策略(生理)
5. 排除失眠因子檢查表

1.

認識睡眠

  • 11. 睡眠
  • 12. 什麼是失眠
  • 13.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11. 睡眠
睡眠是一個週期性的循環活動。每個週期的完成(1.5小時)代表一個甜蜜的結局。整個晚上可以有5個甜蜜週期活动在循環發生(加一個或減一個週期都算正常)。像愛迪生這麼厲害的人有可能只要兩個週期就OK了。你我大概要5個就行。睏豬就有可能要7個或更多。

每個睡眠週期,大腦都在幹些什麼?為什麼說每一個週期就是一個甜美的結局?
要知道,每個睡眠週期中分成兩大塊:70分鐘的淺睡期(慢波/慢動眼)和20分鐘的深睡期(快波/快動眼)

每一個睡眠週期由「淺睡期」開始,進入「深睡期」為止。然後再從頭開始循環!

1. 淺睡期期間(70分鐘)腦子中會依序發生α波階段(瞌睡…)、θ波階段、δ波階段、高密度δ波階段這四種腦波變化階段。老人家睡睡醒醒的睡眠障礙問題,多半因為最後面的兩個階段(δ波階段、高密度δ波)不合理地縮短,甚至於消失。

2. 深睡期期間(20分鐘)腦子則是依序發生δ波階段、θ波階段、快動眼階段(做夢…)三種腦波變化階段。在這期間,海馬廻細胞再度活化,白天的回憶會送大腦皮質層固化,變成長期記憶
深睡期是在快動眼階段(做夢、說夢話等大抵都是此時發生…)結束後收圓。大家不是朗朗上口「有夢最美」嗎?所以說,每個睡眠週期(淺睡期+深睡期)就是「完成美夢」之後的甜美結局!


上帝對睡眠週期的設計應該是:不同的腦波形態就代表身體在不同部位執行復原工作。每個週期完成就代表全套復原工作完成一遍啦(降龍「七掌」全套都打完)!重複新的一個週期只是讓復原成果更加鞏固而已。因此才會有些人兩三個週期就夠舒適、夠健康。大多數人則是五個週期就夠了。那些不管怎麼睡都覺得不夠舒適、不夠健康的人,就是處於「失眠」麻煩中。

Courtesy of raphaelmedical.com.tw


12. 什麼是失眠

西醫認為,有下列任何一種症狀發生在自己身上,就可以叫做失眠:
A. 入睡困難(超過30分鐘),通常是副交感神經功能不足。
B. 睡眠間斷(中途醒來,然後無法重新入睡),通常是交感神經亢奮。
C. 過早醒來
D. 無法恢復健康(越睡越累,而且還合併有右圖所列這些症狀)


西醫認為失眠的分類有:
——若依照發生期來區分可以分為:急性失眠(最近1個月內才發生)、亞慢性失眠(已經發生1-3個月)、持續性失眠(> 3個月)
——若由病因學來區分可以分為:原發性失眠(與藥物或是精神狀況無關者) 、次發性失眠。次發性失眠又區分為:急性(急病、住院、旅遊、壓力者)、慢性(年紀大、本身用藥、疾病、精神疾病者)

西醫治療以消除症狀為導向。

中醫則強調系統病因。他們認為失眠有七種:1.肝鬱化火,2.心火亢盛,3.痰熱擾心,4.陰虛內擾,5.陰虛火旺,6.心脾兩虛,7.心膽氣虛。中醫在描述症狀的同時也呈現了病因,因此治療以治本為導向。這種態度蠻接近西醫界最近流行的功能醫學(或稱整合醫學)所掲櫫的「全人治療」。

身為一個非醫護背景的個人,我認為,在請醫生診治(不論中西醫師)失眠症狀之前,自己可以先經過一個調適階段(至少個把月吧),針對「原發性失眠」下手,深入觀察自己的問題現象深究原因。因為這個原發性失眠類型是「與藥物處方或是精神狀況沒有關係」,所以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檢視藥物處方以外、精神處置以外的各種言之有理的實驗性調整

我怎麼做?說穿了一點都不稀奇:
1.擴大閱讀、了解身體:認識大腦功能、泛泛了解醫護界針對失眠症狀的各種分析與建議;
2.大膽假設、勇於實驗:建立實驗實施的分水嶺標竿(外在環境條件或內在生理條件),定出自己覺得可以試行的行動要點;
3.細心體會、忠實記錄:給自己足夠時空條件(至少以星期為驗收週期),並且耐心觀察實施結果、詳實記錄前後差異;
4.小心求證、邏輯解讀:「因為……所以……」。不要先入為主、不要人云亦云。試著評定差異的因果意義(如有猶豫再尋求醫護專家的意見)。做出繼續實驗或改弦易撤的決定。

對於實驗結果的解讀,到底是「沒錯,就是這樣」或是「哎呀,搞錯方向」那不是重點,重點是「警覺身體變化差異並且描述身體狀況」的能力。況且,不可能有任何人會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身體的呼聲。身體可是會透過五臟六腑+五味雜陳+五顏六色等手段,來向主人傾訴它所承受的煎熬。主人必須聽得到(要關心)、聽得懂(有常識)這些吶喊,才有辦法協助醫護人員循線找到病根,才能夠對症下藥緩解身體的煎熬。這,就是在調試階段要大膽實驗的真正目的!

13.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原發性失眠(與藥物或是精神狀況無關者)」很難治,那是因為可能沒有人會碰觸到問題真正的源頭肇因(你該不會天真地認為,醫護人員「有責任」逐一搞清楚你個人失眠的病源吧)。失眠現象的源頭在哪裡?答案是「自律神經失調」,換句話說原發性失眠多半是交感神經亢奮(活性過強),或副交感神經萎靡(活性不足)所造成。所以耐下心來逐一檢視各種能夠「舒緩交感神經」或者「提振副交感神經」的可行措施,試試看有沒有可能改善症狀。對於沒有醫護背景的我們而言,舒緩交感神經的處置少碰為妙,會弄巧成拙搞出亂子。但是,「結交」副交感神經與它成為好朋友,則是在自我調理過程中很好玩、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有些人長期把副交感神經關在心門之外當它不存在、隨它浪跡天涯、任它自生自滅。有朝一日心生慈悲才想要把它弄回家裡豢養圈養,當然那就會格格不入、不聽使喚。
也有另一些人,有能力讓副交感神經,隨時處於自由自在、進退自如、活蹦卻不亂跳的狀態。

這兩種人你會喜歡哪一種。嗯,夠聰明!

courtesy of joiiup.com

右邊附圖羅列的是,「學理上」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各司所職的管理對象與功能作用。

讓我們試試看,用比較通俗的講法,來認識這兩個東西吧。
交感神經就是讓我們起身戰鬥、應付危機的神經群(其中的傳遞信號神經遞質是多巴胺)。它一旦發動起來就會讓人血脈賁(音奔)張、心跳加快、臉紅脖子粗、肌肉緊繃……總之,它就是讓我們能夠一觸即發,可以立刻跳起來應付急難的動力。

副交感神經剛好相反,它是慈祥安撫、促進安息的神經群(其中傳遞信號的神經遞質是乙醯膽鹼)。它一旦掌握大局就會讓人心跳放慢、血流平緩、體溫降低、消化放緩、排洩如常、心寬體胖、安詳入睡。它調適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處於放鬆舒緩的歇息狀態。

這兩個東西的平衡而且正常對待,就會維持我們身體的平安自然。否則就會打亂我們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看起來怪怪的。譬如,若交強副弱會躁鬱、若交弱副強會憂鬱、若交強副強會活蹦亂跳、若交弱副弱則自閉畏縮。就我們的血肉之軀而言,如果在應該放鬆降溫時卻還如臨大敵,如果在該鳴金收兵了卻還劍拔弩張,如果夜夜笙歌卻不知將息,長此以往讓失衡變成常態,焉能能不失眠?

OK!從這個角度來看,有沒有參透一點點有關於如何消除失眠的端倪?非醫護背景的我們,可以玩的實驗,應該就是嘗試讓副交感神經佔優,主導身心的慈祥安撫、促進安息而已(這些內容會與醫護處置產生互補而非互斥的效果)。玩這些東西不會有「誰對誰錯」的問題、不會有「生死交關」的喜悲劇效果。最壞狀況只會是「搞了兩三個禮拜啦,這個調整看起來好像沒啥效果欸」。對不?



  • 1. 認識睡眠
  • 2. 醫護應對策略
  • 3. 自我應對策略(環境)
  • 4. 自我應對策略(生理)
  • 5. 排除失眠因子檢查表